close





        不知道眾多廣源良的長久愛用支持者是否有發現到,近幾年廣源良產品包裝上的廠商地址已悄悄從埔鹽原址換成秀水鄉彰水路現址,其實,廣源良在搬到目前這美輪美奐的辦公地點前,是從埔鹽鄉廍子村的一處小工廠開始一點一滴發展起來的

飲水要思源,因為有了那段在埔鹽廍子辛苦打拼的歲月,才能造就廣源良成為今日具有一定規模的本土保養品牌,今天,我們就來熟悉一下埔鹽鄉廍子村的歷史吧

        埔鹽的名稱由來,是因先民來臺開墾時,埔鹽一帶尚是一片荒野,長滿了『蒲鹽菁』(一種耐鹽分的植物),冬季乾旱時,鹽分因水份散失而覆蓋在地表,遠看地面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故將此地稱為『埔鹽』。清朝時,施琅的侄兒施世榜向清廷申請「埔鹽莊草地」開發,到了乾隆中葉,瓦磘村民施曾登在此興建糖廍而得名為「廍子」。

先民施曾登號元菊,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鄉人,在康熙晚期與另外兩位兄弟移民到台灣開墾,先落腳於台南,其他兩位留住台南白沙屯,自己則於雍正初年輾轉到瓦磘定居,因施曾登是施世榜的族親,受到他的照顧再加上自己努力打拼,後來擁有土地一百三十餘甲,從瓦磘村以東 二公里 直達出水村埔鹽埤分水汴(今 十六甲 汴)都是他的土地;為了灌溉這些土地,施曾登從分水汴開始開鑿一條給水溝直達瓦磘,這條給水溝稱為「瓦磘溝」,也就是現在「埔鹽埤北圳」;打通後週邊的田地變成肥沃良田,讓施曾登累積了許多財富。

就在當時,清廷提倡台灣糖業開發,鼓勵來台漢人製糖銷售日本和大陸,施曾登便在今廍子村第九、十鄰地方設立糖廍,由三子施金寶負責經營。當時糖廍佔地0.8公頃,是用木材和竹子搭成,屋頂用茅草覆蓋成壹座廠房,養了十八頭水牛,以二頭水牛為一組輪流拉石磨來榨汁煉糖,而拉石磨的水牛都要蒙上眼罩,避免牛隻繞圈暈眩。


(廍子村曾經有過糖業輝煌的歷史,田裡種滿了甘蔗,採收時,刻劃出一幅熱鬧景象)

製糖的方法是用水牛拉石臼和石輪運轉,再將切斷的甘蔗放在石磨裡日夜不停壓榨甘蔗汁,石磨下放置一個大木桶,把壓榨下來的蔗汁接進桶內,等木桶裝滿蔗汁再交給廠房,用木材加熱,使鍋爐內蔗汁熬成糖粉,再加進少量石灰就可製成黑糖。

然而好景不常,公元1902年日本政府在高雄橋頭興建首座新式糖廠,開工後展現出大資本及現代化管理,及至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經濟出現盛況,公元1906年日本政府獎勵日人興建新式糖廠,藉以淘汰台灣本地人經營的舊式糖廍,日本政府還適時發給舊式糖廍拆除補助金,施曾登所設立的糖廍便在此時結束營業。

拆除後的糖廍,被施金寶後裔在原地改建住屋定居,此一小聚落也因曾設立糖廍而得名為「廍子」,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施家祖厝原是糖廍原址)






【以上文章參考節錄自  探索埔鹽-埔鹽鄉史蹟源流  施見徳 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源良官方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