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絲瓜先生難得參與歌仔戲的演出,巧扮武松一角,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歌仔戲的起源吧

 

現在一提到歌仔戲,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應該非明華園莫屬了,
當家小生孫翠鳳和團長陳勝福這對戲班夫妻檔近幾年讓傳統歌仔戲有了全新風貌,
甚至讓歌仔戲風靡到了國外,真的實屬難得。

 

歌仔戲算是最能代表台灣本土民俗特色的劇種,
其實早期的歌仔戲並不像今天這樣有華美的戲服、絢麗的佈景、眩目的舞台及燈光效果哩。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最早一開始並不叫歌仔戲而稱「本地歌仔」「老歌仔」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單純簡樸,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作息,
而且當時還沒有電視,報紙也還未普及,
唯一的娛樂就是在放下農忙到就寢前這段時間,
一家人一邊吃晚餐,一邊閒聊當天的所見所聞;
但當時有些人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消磨閒暇時光,
幾個人隨性的
拿把椰子殼製成的老胡琴(俗稱殼仔絃),
群聚在廟口、大樹下或某家較為寬敞的四合庭院中說說唱唱,
這種自拉自唱的唸歌仔,完全無章法與規則,即興發揮、隨喜唱和,
就這樣自在隨意的打發掉鄉間閒暇的枯燥與無聊,
沒想到長此以往,一群人竟也唱出了一番心得,甚至還「演」了起來,
依各自不同角色演起了對手戲,越玩越像那麼一回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者清一色是男丁,
因為當時民風保守,婦女是不被允許參加這種聚會活動的,會被認為敗壞門風。

 


就這樣,農村生活在閒嗑牙之外又出現了另一種樂子,就是到廟口看人拉絃子唱戲,
漸漸的,聚攏看戲的村民越來越多,甚至連鄰村的人都聞風而至,
原本只是單純自娛的說唱唸歌,演變到後來甚至變成了半職業的性質,
應邀在廟會等場合演出,
但他們畢竟不是正式的演出團隊,因此也沒有多餘的閒錢可投資在舞台設施等方面,
所以走到哪哪裡就是舞台,
當時既沒有柏油路,水泥地廣場也不多,就只能在滿是砂石落葉的空地上說唱表演,
但滿地的碎石枯葉活動起來也不甚方便,
於是在每一次的表演之前,他們都會先用幾根竹竿和草繩在地面圈圍出一個表演場地,
再拿掃帚將預備演出的小空間打掃乾淨,
有些沒掃帚拿的人會拉起他們穿在身上用以權作戲服的大肚衣,
撩動裙角把地上輕飄飄的落葉撥出他們要表演的場地之外,
就這樣,他們每至一處作表演,一落腳就先掃地,
時日一久,村民一見到他們在某空地上打掃就會大喊著:
「落地掃、落地掃、落地掃來了,來去看他們扮公仙。」
【落地掃】這個名詞就這樣成了該種民間表演的統稱。

這就是最早的歌仔戲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廣源良官方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