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轉眼就到十一月份了,你是否有注意到,最近許多農田都已在進行收割稻榖的工作了呢?
米飯一直是國人的主食,
現今拜科技發展之賜,稻米的播種插秧及收割等工作都已由機械代勞,
但在早期農業社會,種稻可真是件辛苦又累人的工作哩~
台灣一般都是兩期稻作,因為稻米生長期長,
插秧後約需經過110~120天(依稻米品種的不同)方能收成,
二期稻作分別是在農曆六月及農曆十月收割,
農曆十月收割完畢後,有些農家會再栽種一些短期經濟作物,
像是蔬菜、玉米、花生或番薯、芋頭…等。
以往冬天的短期作物最常見的莫過於油菜了,近年也有許多人改撒大波斯菊種籽,
常常可見到一片又一片亮黃色的油菜花田或是繽紛亮眼的波斯菊花海迎風搖曳,煞是好看,
不過這些花田可不只是為了好看而已,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作「綠肥」,
好在過完農曆年時一併翻土播種,作為新一期稻作的養分來源。
以前種稻全是以人力來操作,農夫從一開始彎腰插秧,到灌溉施肥,
然後到熟成收割,都必須親力親為,
而且稻子收割後,還得經過曬稻榖、碾米等過程,才能成為晶瑩飽滿的白米飯,
真的是得來不易啊~
小時後國文課本上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就是要人能多體會農夫種稻的辛勞。
早期農業社會還沒發達的時候,因為都是用人力、獸(牛)力來耕田,
農村的婦女除了協助農務還得料理三餐、洗衣挑水、照顧子女、奉養公婆、飼養牲畜…等,
可說是十項全能,所以才有了『嫁給做田尪,沒法度梳頭鬃』這樣的諺語出現,
因為嫁到農家,家事農事多到忙不完,哪有多餘的時間梳妝打扮啊;
因為娶了老婆就等於多了一個協助打理家務的好幫手,比起祖先神明的保佑是更加實在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